才上《新闻联播》又登《人民日报》!柳州这个村藏着什么,竟让央媒密集聚焦?
提要
12月4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栏目刊发通讯《下陶村有个好支部》,报道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之前的12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刚刚报道这个村。
这个村究竟藏着什么?竟能让中央媒体密集聚焦?
下陶村有个好支部
记者 邓建胜 李纵
粉色和白色的紫荆花,金色、紫色、黄色和蓝色的九品香莲,白色和黑色的土鸡,绿壳的鸡蛋……走进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所见所闻都和色彩有关。“这正是我们村的发展特色。近年来,我们发展彩色产业,壮大美丽经济,下陶村也被大家称为‘彩虹村’。”下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敏说。
“下陶村三面环山,虽然距市中心仅20公里,但曾经因为交通不便发展落后。”柳州市时鲜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向鲜说,下陶村过去还有个名字叫作“山坳村”。“从‘山坳村’到‘彩虹村’,多亏有个好支部。”覃向鲜说。今年9月底,村党支部成为党总支。以前在外村种植九品香莲的覃向鲜,是在村党组织的力邀之下回村的。“那时下陶村虽有种植苗木的传统,但规模小,不成片,更谈不上产业。”下陶村党总支副书记梁秀珍说,2015年,下陶村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动员本村的致富能人回村带动脱贫产业发展。当时,覃向鲜与人合伙种植九品香莲,事业刚刚起步。“听说村里希望我回村发展,我婉拒了。”覃向鲜说,“那时村里的基础条件不好,只有一条连通镇上的路是水泥路,其他全是泥巴路,有的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当时,村党支部派人耐心细致地给覃向鲜做思想工作。“正是基础不好才更需要你回去,你是老党员,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路会修,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加强,如果产业发展有问题,支部出面协助解决,支部是你的坚强后盾。”覃向鲜说,至今还记得梁秀珍对她说的这番话。
回村后,村里帮助她流转土地,建起了20多亩九品香莲种植基地。2016年,村党支部又帮助覃向鲜申请了250万元项目资金,修通到基地的产业路。“支部积极推动,下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下陶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韦霁琛说,近两年,村里修建道路超过20公里,实现了屯屯通硬化路;修建三面光水渠10多公里,加强了田间水渠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打牢了,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覃向鲜成立的柳州市时鲜种养专业合作社,按“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流转村民土地近80亩,扩大九品香莲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房,产品远销海外,带动下陶村30多户农户就业致富,其中包括7户贫困户。“村里把党员覃向鲜发展成了致富带头人,又把致富带头人秦世冬培养成了党员。”石碑坪镇党委组织委员莫燕君说,党建引领乡村发展,需要不断壮大党组织有生力量,培养产业能手。秦世冬是村里生态养殖场的负责人,专门养殖五黑鸡,日产绿壳鸡蛋2000枚。“我2015年返乡创业,当时十分看好生态养殖市场,但苦于没有技术。”秦世冬说,正当他苦恼之时,村党支部选送他到养殖公司学技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后来村里又协助流转土地、申请修建产业路等。“党员干部帮我很多,也教我很多。”秦世冬说,受到他们的影响,2017年他申请入党,2019年成为预备党员。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下,下陶村2017年实现了全村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全村村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提升。为了给乡村振兴培育一支能打能拼的人才队伍,2018年开始,柳北区为下陶村选派一名副科级党建书记,同时按照事业单位待遇招聘了一名大学本科党务助理,配强一名区级和一名镇级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员。2018年7月,从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韦霁琛,通过定向选调生考试来到柳北区委组织部工作,后被派驻到下陶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到村后的两个月,她几乎天天下村入户,两个月后,她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认可,笑称她“小肩膀有大力量”。△ 3月24日晚,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韦霁琛在村部会议室给村里高中的孩子上直播网课。新华社发(黎寒池 摄)
如今的下陶村党总支更有战斗力了。今年春天,受疫情影响,下陶村村民的部分农产品滞销。党员干部牵头,在3月20日正式搭建起“党建+扶贫生态农产品”销售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截至目前,村民通过该平台销售农特产品近3万元。“下一步,我们将以九品香莲、五黑鸡蛋等产品为主,打造规模化、产业化及信息化的特色种养产业园。”韦霁琛说。
在中宣部组织的“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活动中
柳州市委宣传部选送了下陶村的调研报告
被中宣部选定为报道点,
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等中央媒体均已刊发重点报道 ▽
01
新华社:
一朵花闯出的致富路
△ 新华社视频报道
摘要:
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种植的九品香莲正值采摘季节,池塘里溢满花香。近年来,这个西部山村大力发展“花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除了九品香莲,下陶村还种有2000亩紫荆花苗木,每年销售额约700万元,不仅供应柳州本地市场,还远销云贵川等地。“靠着‘花生意’,我们村原来的泥砖房变成了现在的楼房,自行车变成了小汽车。”说起村子的变化,钟敏很是自豪。
02
央视《新闻联播》:
致富路上莲花香
摘要:
广西柳州市石碑坪镇的下陶村利用山多水多、四季如春的特色,开发苗木花卉种植和深加工产业,让下陶村村民在“采莲山水间”的同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一大早,下陶村村民杨惠忠就在水田里采摘刚刚绽放的莲花。
鲜花很快被运送到合作社的扶贫车间里,杨惠忠和其他村民一起熟练地修剪和烘干莲花,制作成花茶。就是靠这一朵朵莲花,杨惠忠在“十三五”期间顺利脱贫。目前,当地正在谋划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莲花基地作为特色产业扶贫车间,过去五年带动下陶村30多户村民增收,7户贫困户脱贫。杨惠忠接送孩子上学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家里还添置了电视机、电冰箱。脱贫户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特色产业振兴乡村的信心也更足了。
去年,在危房改造项目的支持下,杨惠忠搬进了新居。由于刚刚脱贫,他的新房只建了一层,但他却预留了通往二楼的楼梯。过去五年走出贫困的经历,让他对未来五年有了更多的想象。
央视记者 项飞 盛云 怡哲 广西台 明华 柳州台 安石 子航03
《光明日报》:
发展“花经济” 走出“美丽”致富路
10月28日,《光明日报》要闻版刊发《发展“花经济” 走出“美丽”致富路》。报道称,近年来,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发展“花经济”,实现从“山坳村”到“紫荆花村”的蜕变,走出一条“美丽”致富路。
下陶村因位于209国道旁古木坳山脚,曾被称为“山坳村”。全村下辖5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共395户1493人,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5人。
过去,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陶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通往集镇与学校的主干道还是泥路,村民出入常常是泥巴沾满裤腿,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未覆盖信号弱,田间大部分水渠和道路未硬化,水塔和水管时常要维修,山边存在地址灾害安全隐患,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下陶村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精准扶贫的基础,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下陶村。”下陶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韦霁琛说。在扶贫政策引领下,下陶村以优先解决水、电、路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入户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下陶村通过申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事一议”项目和扶贫产业项目,修建道路20公里、水渠10多公里,村内主干道全部完成硬化,实现“屯屯通”;新搭建水塔、铺设水管,实现安全饮水进村入户;增设通信基站,实现通信和网络全覆盖;还为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消除了土木结构老旧房屋。
以前的下陶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是一穷二白的“空壳村”。由于耕地较少且无支柱产业,出现了“本村人往外跑、外人不愿进来”的尴尬局面。
“直面劣势,找准优势。”下陶村党总支书记钟敏说,下陶村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村里决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种植2000多亩紫荆花,每年销售额700多万元,除供应柳州本地外,还远销云贵川等地,紫荆树成了“摇钱树”。
除了紫荆花,下陶村还种植九品香莲。按“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新型运营模式,引进合作社流转村民闲置土地近80亩,打造九品香莲基地和加工厂房,形成了种植、采花、烘干、包装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30多户农户发展,产品远销外省。今年以来,九品香莲相关产品销售额已超100万元。(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李雪群)
04
《经济日报》:
种出色彩斑斓“彩虹村”
10月26日,《经济日报》刊发文章《广西柳州下陶村:种出色彩斑斓“彩虹村”》,报道我市柳北区下陶村下陶村村民依托种植苗木发家致富,使昔日的“山坳村”变成了“彩虹村”,2017年,下陶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作为森林覆盖率超过80%的生态村,曾经闭塞的下陶村,依托绿水青山,将生态优势变成了“生态产业”,有粉色和白色的紫荆花,紫色和蓝色的蓝楹花,黄色的黄花风铃木,金色、紫色、黄色和蓝色的九品香水莲,白色和黑色的土鸡,绿壳和粉壳鸡蛋等远近闻名的“五颜六色”产业。曾经的“山坳村”变为“彩虹村”,绿水青山成为下陶村的“金山银山”。
下陶村地处柳州市郊,长期处于交通不便、发展落后的状态,本村人往外跑、外地人不愿来。说起以前的日子,下陶村党支部书记梁秀珍说:“那时是‘风过一身灰,雨落一脚泥’,传统经济作物是甘蔗、水稻和玉米。”
交通条件的改善,给下陶村人带来了致富的希望。下陶村从2000年起就小规模种植苗木,但由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风险高,价格波动幅度大,加上种植技术较为原始,投资成本和市场风险严重制约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得产业发展困难重重。2012年,下陶村成立了种植绿化苗木的合作社,由此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我是2010年开始从种植果苗向大面积种植绿化苗木进行转型,现在苗木种植面积700多亩,现年销售额在300万元以上。”柳州市海波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汤海波说。
汤海波是下陶村第一批种植苗木的村民。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带动20来户村民到辐射带动全村300多户发展苗木种植。
借助柳州市开展的“花园城市”建设,下陶村开始大规模发展苗木产业,发展起了“美丽经济”。随着柳州“紫荆花城”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客商慕名来下陶村购买苗木,苗木远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一株直径超过15厘米的洋紫荆,能卖到1000多元。
“美丽经济”的发展,使昔日的“山坳村”变成了“彩虹村”,如今的下陶村,青山依旧、四季花开,幸福写在人们的脸上。2017年,下陶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下陶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14元,同比增长8%。(记者 童政 周骁骏)
05
《新华每日电讯》:
“花经济”如何“盘活”一个小山村
10月30日,新华社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栏目刊发《“花经济”如何“盘活”一个小山村》。报道称,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通过大力发展“花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
下陶村曾被当地人戏称为“山坳村”,三面环山,耕地稀少,曾经交通十分不便,同时产业薄弱,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子日渐凋敝。“那时是风过一身灰,雨落一脚泥,本村人往外跑,外地人也不进来。”说起以前的日子,下陶村党总支书记钟敏很感慨。
如今,这里除了山仍旧翠绿,很多地方已大大变了模样: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里,曾经的泥瓦房变成了小楼房,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围起竹篱笆,种上花苗,打扮成一座座小花园。
下陶村的发展,离不开花。68岁的村民覃引成如今闲时便到九品香莲基地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里还种有3亩的紫荆花苗。她回忆,在2006年之前,村里还没有人培育花苗。和周边的村子一样,当时下陶村主要种植甘蔗,不同的是,其他村种甘蔗能致富,而下陶村的甘蔗种植,一直没有太好的效益。
2009年,紫荆花苗市场需求旺盛,一些村民通过紫荆花苗挣到了第一桶金。同年,在村委会担任村干的钟敏加入了培育花苗产业。“那时1公分的紫荆花苗能卖1块钱1株,3公分的15块钱一株,一亩地能赚好几万元。”钟敏说。
柳州市海波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汤海波也于2009年放弃在广东经营的餐饮店,返回下陶村,发展紫荆花苗产业。他认为,花苗亩产值高,且当地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前景良好。
钟敏介绍,如今村里种有2000多亩紫荆花苗,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除供应柳州本地做绿化外,还远销云贵川等地。
为了适应市场,下陶村从调整供给侧发力,看准市场曲线播花种,合理调整苗木供应时段,同时将小花苗的种植面积缩小,逐渐转变为培养成品紫荆花树。此外,针对市场需求,村里渐渐拓展种植其他花苗品种。
与此同时,一些花产品开始往深加工方向发展。覃向鲜种植的九品香莲,除供应花苗外,形成了集莲花种植、采摘、烘干、包装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打造花茶产品,带动下陶村30多户农户就业。
“花经济”不仅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还将村容村貌变得更加美丽。如今的下陶村里,粉色和白色的紫荆花,紫色和蓝色的蓝楹花,黄色的黄花风铃木,金色、紫色、黄色和蓝色的九品香莲,各色花卉随着季节变化而绽放,下陶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彩虹村”。(记者 农冠斌 麦凌寒)
06
《法治日报》:
用法治力量助力乡村经济“加速跑”
11月9日,《法治日报》头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栏目刊发《用法治力量助力乡村经济“加速跑” ——柳州下陶村创新社会治理为幸福家园强基固本保平安 》。
摘要:
富有“紫荆花村”美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下陶村,近年又频频以“民主法治村”“和谐村屯”“十大精品美丽乡村”“全国百家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进入人们的视野。近日,当《法治日报》记者慕名来到这个以发展“花经济”走上致富道路的村屯采访时,介绍情况的村干部十分自豪地说:“我们这里,家家户户的门不用上锁,‘夜不闭户’是亮点之一。”这不仅仅是村委干部们的“高频”语句,更是当地村民的切身体会。
下陶村地处柳州市北郊石碑坪镇,辖5个自然屯,总人口1493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下陶村以种植苗木、玉米、甘蔗为主要产业,近年来,坚持以创建“平安村屯”为主线,在扫黑除恶、禁毒、反邪教等重点工作上,坚持以提升村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因地制宜地推出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新举措,为幸福家园强基固本保平安。 一方面,该村凝聚多方力量参与宜居乡村治理。利用微信群平台实时掌握吸毒、精神障碍、社区矫正、刑满释放等重点人员动态的同时,组织和引导村民开展相互交流,通报矛盾化解问题,传播正能量。在疫情防控期间就是通过微信平台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地毯式排查工作,确保了全体村民平安无事。另一方面,细化网络设置,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将村党支部党员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村干部、党员、协警、挂村律师、工作队员与村网格员环环链接,使社会治理工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普法教育,尊法学法守法的自觉性蔚然成风。此外,村里还实行“村干+屯长+队长”多位一体化治理,以村屯为基本单元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络片区,分片包干,定人定格定任务,完善了集防控犯罪、化解矛盾、排除公共隐患于一体的综治管理模式。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组合拳,让“美丽乡村”的理念内化于心,让尊法学法守法外化于行,以强有力的态势为“整洁下陶”“宜居下陶”“绿色村屯”“生态家园”等系列乡村振兴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下陶村赢得“紫荆花村”美名的海波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开始,从种植果苗向大面积种植绿化苗木转型,从最初带动20多户村民到辐射带动全村300多户种植苗木,合作社年产苗木超过9万棵,年销售总额均超过300万元。春天到来时,全村的洋紫荆一片连着一片,“紫荆花村”名副其实,村民们笑言,现在村民家里都有一幢房、一辆车、一台电脑、一台电视机,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发展是硬道理,法治的力量是‘软实力’。”谈及下陶村得以快速发展的动因时,村党总支书记钟敏说,下陶村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助力。(法治日报记者 莫小松 马艳 通讯员 桂晨博)早在今年3月27日,
《人民日报》刊发《“90后”女孩返乡助学》
就在中心视图位置刊发两幅大图
报道下陶村驻村工作队员韦霁琛的事迹 ▽
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是远近有名的洋紫荆花苗木村,也被称作“紫荆花村”。3月27日,《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刊发《“90后”女孩返乡助学》,在中心视图位置刊发两幅大图报道下陶村驻村工作队员韦霁琛的事迹。
“90后”女孩返乡助学
图为3月24日,韦霁琛(右)向下陶村村民了解春耕以及家里小孩学习情况。
韦霁琛所在的下陶村是远近有名的洋紫荆花苗木村,于2017年整村脱贫。韦霁琛发现,村民们虽然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但孩子们学习热情不高。拥有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的韦霁琛萌生了“扶志”的想法,希望提高全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扶起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志气”。去年以来,她开展线上线下辅导,得到村民的好评。
黎寒池摄(人民视觉)
往期回顾: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综合人民日报等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